工学院建筑学教研室《中国建筑史》课程在线教学案例
一、授课教师信息
臧银玲,建筑学教研室专职教师,本学期主讲中国建筑史、城市规划原理、建筑材料、IOT模型设计基础、CAD设计制图课程,积极响应学校及院领导号召,做好停课不停学,各门学科建课、授课及课后指导等工作。
二、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中国建筑史
课程类型:必修课
课程学时:56学时
课程人数:20
课程特点:
《中国建筑历史》是建筑学专业骨干课之一,属专业教育必修课程。主要通过讲授中华建筑的起源、发展、体系、演进、风格与辉煌,培养建筑历史修养。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对建筑理论和实践做出科学的评价,为以后城市规划及建筑设计提供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参考。通过对各类中国传统建筑的论述,使学生们掌握中国传统建筑的构成机制、发展规律和形态特征等,了解传统建筑设计思想和设计手法,提高建筑设计能力,加强建筑理论修养。
三、课程准备
课程在本学年第二学期(2020年3月),开学前,我完成了网络课班级的建设、完成了线上班级学生的导入、先后多次进行课前软件测试、试讲等准备工作,试讲课上给学生讲解课程的相关要求、学习方法等常识内容,建立网上工作群方便学生遇到问题能够第一时间得到任课教师的帮助。同时,开启网课预习、自学模式。以此,将开课前的准备工作完成。
另一方面,我抽出大量时间,通过精心准备,依托学习通平台,高质量的完成在线课程的资料导入,这项工作正好成为原有线下课堂向网络课堂转变的重要衔接环节,之前已构建起来的学习和沟通体系,保障了本学期的教学如期开展。授课前,我一如既往的做到课前认真备课,通过学习通等网络网络平台进行备课和研讨。授课中,我通过微信等网络通信终端,与教研室学科带头人、院领导及学校保持实时沟通,共同应对网课期间出现的各种突发问题,互相监督、互相帮助、互相协作,确保网课顺利进行。授课后,我都要认真总结和交流,及时改进不足并不断提高网课教学质量。做到提前有预案、现场有对策、周周有总结。
四、教学方式
以“超星学习通+腾讯课堂”平台为例,做到统一标准、合理规划、标准操作。每节课任课教师都严格按照标准操作流程和内容组织网课教学。具体如下:
作为教师,我至少提前三十分钟检查网络是否有异常,无则正常授课;如有问题立刻启动备用授课方案;然后通过微信发布学习通打卡通知,开启签到(30分钟有效)。上课前5分钟,进入班级“群聊”,进行课前测试。
严格按课表时间准时上课。我利用腾讯课堂,进行本堂课程的直播讲解,课中积极和学生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直播结束后,安排学生自行打开学习通客户端,进行观看自学,加强巩固。
学生在学习通自学期间,我会实时添加“抢答”、“主题讨论(教师发帖学生跟帖,讨论相关问题。)”等教学活动,以达到串联课堂,丰富内容的目的。
我也会充分利用学习通文字交流区,实时掌握学生自学进度与状态,做到与学生同步;直至课程结束,我认真进行下课签到活动,同时积极解答学生课后反馈。
并通过学习通APP发放课后作业。另外,我利用学习通APP给学生随时发放单元测验,用来检验学生掌握本堂课知识点情况。
五、线上教学感悟
本次线上教学不论对于教师还是学生而言都是极大的挑战。在开学前的准备工作中,各大平台推送了五花八门的线上教学平台与工具,其中光录频软件就有十多款,在学习新工具的过程中我经历了抓狂,崩溃,迷失,到渐渐清醒反思,我意识到所有的教学工具都应该为教学内容服务,大学生作为成年人具备一定自主学习能力,因此大学的教学不同于中小学,应以内容为上,而不是试图在眼花缭乱的平台与场景中切换,变着戏法去吸引学生的眼球与注意力。每一个环节我都尽可能做到最简,既方便学生也方便教师。但在授课内容上,不仅没有简化缩水,反而比线下授课时更丰富了。我始终认为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教师和学生都不应沦为网络工具的工具。不论是线上亦或线下授课,在内容安排上不求概而全,而应把典型问题讲深讲透。此外,线上教学过程中,注意保护学生的隐私权、肖像权也是很重要的。目前在线上课已经历了三周,还有一些不完善地方,今后还需要不断探索、进一步完善课程教学。